未來教育如何走來?又將走向何方?
近些年來,“未來教育”“未來學校”“未來教師”“未來課堂”……已經成為教育界廣泛討論的高頻詞,成為各類教育論壇、教育研討會的主題,大家都紛紛發(fā)出了對未來學校、未來教育的預測和憧憬。
未來已來,你心目中的未來學校是什么樣的呢?
過去,已有未來學校之夢
談及未來學校,我們很容易會想到遙不可及的未來,卻忘記了剛剛離開的過去。其實,人類的時間是連貫的,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從未斷裂,也無法斷裂。未來學校,絕非停留在想象之中,它從現(xiàn)在走去,從過去走出。
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什么樣?聞一多先生在長詩《園內》中深情地憧憬道:“少年們來了,靈芝生滿園內,一切只是新鮮,一切只是明媚,一切只是希望,一切只是努力,靈芝不斷地在園內茁放,少年們不斷地在園內努力?!彼o我們描繪了一個滿含生機與活力,充盈希望與期冀的學校樣態(tài)。黑柳徹子在《窗邊的小豆豆》中也描繪了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巴學園。
除了在文學作品中描繪“理想學?!保蛘摺拔磥韺W?!保芏嘟逃乙采眢w力行去創(chuàng)辦自己心目中的學校。美國教育家杜威于1886年創(chuàng)辦芝加哥實驗學校,以“檢驗用作工作假設的某些來自哲學和心理學的思想”。教育家尼爾于1921年創(chuàng)辦的夏山學校,因施行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方式,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,而被譽為“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”。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則創(chuàng)辦了山海工學團、曉莊師范學校、育才學校等,以實踐去探索“生活教育”“民主教育”。到了當代,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發(fā)起了“新基礎教育”實驗,朱永新教授則發(fā)起了“新教育實驗”,他們都在構筑理想的教育和學校。
處在信息時代的當今教育,在“互聯(lián)網+”的技術驅動和社會對教育日益關注的背景下,我們對未來學校的憧憬將更為強烈,以回應以下三個問題。
錢學森之問:“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(yǎng)不出拔尖人才?”這讓我們反思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。
喬布斯之問:“為什么人類信息技術幾乎改變了所有的領域,唯獨對教育的改變小得令人吃驚?”這讓我們反思教育如何借助科技進步來改進教育技術,并重構教育模式。
扎克伯格之問:“在個性化學習技術如此發(fā)達的今天,教師這個職業(yè)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?”這讓我們反思學校和教師如何順應教育形勢的變化,既轉變教育觀念,又優(yōu)化教育藝術。
這三個問題都是當今教育界和全社會無法回避的歷史問題,而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則必將厘清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深入認識,必將推動人類教育的變革和發(fā)展。
將來,定有未來學校之實
未來,雖然不可能無限設計,但可以有限預測,而對未來學校的一切設想都有未來的可能性,今日之荒誕的妄言,都可能是未來之真實的預言。神話之中的嫦娥奔月,瘋狂至極的萬戶飛天,在今日均已實現(xiàn)。人類天生的自我超越欲望推動著科技不斷進步,教育助推科技進步,科技進步帶動教育變革。更何況教育本身就具有超前性,即教育是為明日社會培養(yǎng)人才,是為人的未來幸福奠基。
要讓設想中的未來學校變?yōu)楝F(xiàn)實,或者說更大程度上變?yōu)楝F(xiàn)實,必須厘清教育的本質和內涵,從而分清教育的“變”與“不變”。教育是通過有目的、有計劃的實踐活動,從而喚醒人的生命意識,提升人的生命智慧,成全人的生命意義的生命過程。
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領域已是必然趨勢,但人工智能能完全代替學校,代替教師嗎?顯然不能。當圍棋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對戰(zhàn)人工智能AlphaGo連輸三盤后忍不住哭了,對此有網評尖銳地指出:“柯潔輸了會哭,但AlphaGo贏了并不會笑!”這說明,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是人類活動的類屬特性,也是教育和學校的最后陣地。翻轉課堂、慕課、網上學校、直播課堂等,都是未來學校的教學形態(tài)之一,但它不能完全代替師生之間、生生之間的面對面互動交流,因為人不僅是“自然人”,更是“社會人”,社會性交往和情感性溝通是人的本質需求。
設想未來學校,還需要我們重新界定“學?!薄?/span>很顯然,作為傳統(tǒng)意義的“學?!?,它有圍墻,有科層式的組織機構,有固定的教室和教師等,這些在今后將會漸漸淡化。但是,作為“學習的地方”的學校本質將不會改變,只是學校組織學習的方式將會發(fā)生巨變。學校將會把關注的焦點由教師的“教”轉化為學生的“學”,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學法指導,開設學生自由選擇的多樣課程,給學生開發(fā)更多的交流和展示平臺,創(chuàng)設更多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活動。這樣,未來學校成為“學習中心”,成為“生活空間”,成為“交往平臺”。在互聯(lián)網的影響下,學習的線上和線下高度融合,家庭、學校和社會教育界限將逐漸模糊,學習功能將逐漸融合,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場地也將變得更加多元。
學校不再是唯一的,或者不再是主要的學習場地。泛在學習和終身學習成為社會共識和個人習慣。未來學校就不再是“文憑頒發(fā)處”,而是“課程開發(fā)商”和“資源供應商”。社會不再有“學歷歧視”,而是進行“學力甄別”,你修過哪些課程,你的實際學力如何,這才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。
“未來已來”,有兩重含義,一是未來的已經提前來了,二是未來本就從現(xiàn)在開始。“未來學校”將會有很多積極變化,更有利于人的個性化成長,更有利于學習的高效和方便,更有利于激發(fā)人的潛能。雖然教育效果存在滯后性,但教育指向卻必須具有前瞻性。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,未來學校也并非空中樓閣,必須從現(xiàn)在開始主動適應,否則就會被淘汰;必須從現(xiàn)在開始積極推進,否則就會偏離航向。
面對未來,學校必須審慎而嚴肅地評估可能的風險和障礙。人人都有一個樸素的愿望,期待未來更美好,期待美好未來早日到來,而看不到美好未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。尤瓦爾·赫拉利在《未來簡史》中十分擔心“智人失去控制權”,在科技主義和人文主義中迷失方向,丟掉了“生命的意義”。其實,這種擔心早在工業(yè)文明崛起的時候,已由眾多哲學家發(fā)出警告。
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·邁爾·舍恩伯格以著作《大數據時代》而被譽為“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”“大數據之父”等,引發(fā)大家對大數據的頂禮膜拜。然而,“數據主義”也容易被泛化和誤用,成為“生命缺場”的教育的助推器,如用“數據”來解讀學生,來規(guī)訓學生,來教育學生,失去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學校管理的人文情懷,這是舍恩伯格沒有想到的。當然,人類強大的“自我修復能力”會很快發(fā)現(xiàn)和糾正這個錯誤,畢竟互聯(lián)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(lián)網等帶給教育更多的是幫助和促進。
如果教師只是一個技術型的“教書匠”,他將憑借和依賴互聯(lián)網、電子白板、PPT等來更高效地灌輸知識,這樣他將會在第四次工業(yè)革命中被技術所替代。教師需要堅守教育的本質,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,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服務。同樣的,學校需要保持定力,要以教育的生命立場來對現(xiàn)代技術,包括互聯(lián)網技術等,進行理性判斷和審慎選擇,找到理想和現(xiàn)實的結合點,適時、適度、適量地使用,避免過度超前的浮躁行為。這樣,教育既能夠考慮到學生當前的需要,又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需要。